打開心裡箱,看見更多的自己 — 非暴力溝通,改善親子關係的魔法

親子教養-天下父母共通的難題
親子教養,是父母拉拔孩子長大的過程中,均會面臨的難題。傳統威權式的教養模式,常常是現代父母過往成長中,所曾經歷的共同經驗。然而,現在越來越多父母理解打罵與威權教育,對孩子的成長將造成負面影響,而親子教養也一直是當代社會所關注的重要議題,亦有許多父母願意為了孩子開始學習正向教養、親子溝通等課程。 筆者於各式親子教養工作坊中,聽見父母們分享教養孩子過程中所遇到的挫折,以及其內心深切的盼望。 「我真的很想和孩子好好說話,我想讓孩子知道我真的很愛他,而不是讓孩子的世界總是被我的情緒所佔滿。」 「我不希望我過去從父母那裡受到的不當對待,複製在我和我孩子的相處身上。但有時候,我真的好害怕自己會不自覺變成那樣。」

天下父母心,如若可以,父母都想好好善待自己的孩子。然而,面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,卻總忍不住對孩子下達指令,「你不能…」、「你應該…」、「你必須…否則…」諸如此類的命令式語言與強迫行為,是威權體制成長脈絡下,所習得的自然呈現,而此些教養方式,皆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,使其養成退縮、自卑、孤僻、焦慮等個性。身為父母,究竟該如何教育孩子,才能兼顧兩者,既能使孩子發展正向行為,同時又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呢?以下將介紹一種適合融入於親子教養中的策略-非暴力溝通模式。

何謂非暴力溝通模式?
非暴力溝通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簡稱NVC)是馬歇爾.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博士發展的一種溝通方式,目的是與他人及自己建立一種聯繫,並能由衷的給予對方回應。 非暴力溝通是透過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,讓我們不再反射式的去回應對方,而是去表達自己的觀察、感受和需要,有意識地使用語言。我們既誠實、清晰地表達自己,又能尊重與傾聽他人。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:

1. 觀察-「觀察事實而不評論」 觀察是我們的感官直接體會到的,就像是攝影機拍攝到發生的事情,不摻雜任何的評判,而不像評論別人時,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裁判的位置。 例如在描述事實時,「你總是不收拾玩具」是一種評論,「我看到你的玩具放在客廳,沒有收到籃子裡。」便是一種觀察,用觀察取代評論,對方就不會產生反感或抵抗。用觀察表述孩子的行為,是溝通的第一步。

2. 感受-「辨別並表達自己的感受」 很多人不太理解感受,當我們說「我覺得」時,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,而是在表達想法。例如「我覺得你在生氣」、「我覺得被誤解了」這些話並不是在表達自身的感受,而是評斷,是在分析別人是怎樣對待我們。比較接近真實感受的表述可能是「晚上九點了,你還沒開始寫作業,我感到很焦慮」,如若我們說出「我覺得你不認真」等想法,這樣的表達,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受到指責。

3. 需要-「表達自己的需求」 需要是維持我們身體上、情緒上、精神上及人際關係上存在的要素。當我們能辨認並表達需要,就有機會找到方法滿足它們。而在關係中,當我們越了解彼此的需求與價值觀時,就越能解決眼前的問題,因為目的都是希望關係越來越好。 比方說,若孩子回家太晚,父母可能會嚴厲的責備孩子「你跑去哪裡了,放學後應該馬上回家!」這時孩子通常會抗辯或冷漠,和父母的關係是疏離的。其實父母是擔心孩子的安全,在等待時內心很焦急。這時不妨誠實的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要,例如:「你晚上九點才回家,我感到很擔心,因為我很重視你的安全。」

4. 請求-「以正向語言向對方提出明確請求」 提出具體的請求,清楚地告訴對方,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,而不是不要什麼。請求而非要求,因為我們希望對方的行為是出於由衷的關心,而不是出於恐懼、內疚、慚愧、責任等。 請求與命令如何區分?如果今天對方覺得他們拒絕會受到責備,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,而引發服從或反抗兩種心態。只要人們認為自己是被強迫的,就不會樂於滿足別人的需要。 正確的方法是提出正面的、明確的請求,而請求越具體,就越容易實現。例如:如果父母問孩子:「你為什麼不去剪頭髮呢?」孩子一般會解讀為命令或指責,如果父母想避免誤會,可以先說出感受與需要,而後提出具體請求:「你的頭髮這麼長,我們擔心這會影響到你的視線,特別是在騎腳踏車的時候,今天找個時間去剪頭髮好嗎?」

非暴力溝通的目的
非暴力溝通不是想改變別人,使其行動完全符合我們的期待,而是幫助我們能誠實的表達和關切的傾聽他人。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,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於自願和關愛,當我們專注於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請求,而不是分析和評判,會有助於培養彼此的尊重、關注和理解,進而引發雙方由衷給予的願望。

非暴力溝通,是提升溝通品質、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重要開端
教養孩子的路上,必然伴隨著許多瓶頸與挑戰,若我們試著在與孩子的對話中,融合非暴力溝通的四項原則,例如:「寶貝,我看到你玩過的玩具,放在客廳(觀察),媽媽感到很不舒服(感受),因為媽媽很重視負責任,自己的玩具要自己收好(需要)。你現在願不願意去客廳將玩具放回籃子裡面呢?(請求)」,相信比起強迫式地遵從命令,孩子更樂於回應我們所表達的願望與請求,親子間的正向連結也就更能緊密維繫。學習非暴力溝通的魔法,讓愛不再只存於心中,而是能夠好好傳達給孩子,共創有品質的親子相處時光。

(文章來源:Medium :25-4-2023 :https://heartguidance0420.medium.com/%E6%89%93%E9%96%8B%E5%BF%83%E8%A3%A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