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世軍港澳軍區成立90周年系列 (一)

今年是救世軍港澳軍區成立90周年,服務香港近一個世紀,救世軍見證着社會變遷,也與香港同步成長。救恩報將會推出九十周年系列報導,透過人物訪問回顧軍區不同事工的發展,今期會先細訴本軍在香港的起源及早期發展。

早於1916年,救世軍已派軍官(牧師)抵達北京,為無家可歸的難民提供援助。1930年3月,當時港英政府大臣的家眷修頓夫人在港督府主持會議,政府建議救世軍在港開設院舍培德院,讓有需要的婦女和女童入住,這是本軍首個在香港設立的服務單位。

建棚屋  施粥飯

領人歸信基督是救世軍的重要使命,本軍經常舉辦露天會聚會(街頭佈道),吸引大量市民參加,很多人陸續參與本軍的崇拜聚會。而本軍首個在港的部隊(教會)於1937年在九龍城成立。日本侵華期間,許多難民來港避難,當時生活困難,民不聊生,本軍開展幫助貧苦大眾的工作。1938年,政府批准本軍在灣仔軒尼詩道近譚臣道搭建一座棚屋,當時稱為「救世軍施食廠」,每天派發牛肝粥及牛奶給有需要的市民,又請護士為有疾病的兒童做護理,並提供衛生指導服務。該處平日舉辦兒童識字班,星期日有主日崇拜。那所棚屋的位置就是今日軒尼詩道官立小學所在地。

腐乳當作芝士

香港淪陷期間,有些軍官被拘留,第一任灣仔部隊隊長潘廷少校更被關進集中營達三年之久。據說愛他的軍兵帶着一瓶腐乳去探望他,他非常感恩的夾着麵包吃,並稱腐乳為美味的中國芝士!抗戰期間,很多救世軍成員仍肩負起為市民提供膳食及醫療服務的重任,每天為五萬人提供膳食。在極度困苦和危難中,他們仍然滿腔熱誠,不顧自己安危,為他人服務。

戰事於1945年結束後,本軍逐步恢復其宗教及社會福利服務。1947年,本軍向政府成功申請借用灣仔舊消防局作平民食堂,晚上及星期日則讓灣仔部隊作聚會用。同時又借用舊二號警署(俗稱二號差館)作為小學、女士晚間露宿者之家和社會服務中心。二號警署的所在地就在今日灣仔道及莊士敦道交界的中匯大樓。及後,本軍又在茂蘿街的綠屋(即今日的動漫基地) 開設男士晚間露宿者中心。

1948年初,救世軍決定在香港興建總部。在此之前,有關工作由華北及華南軍區總部管轄。直到1951年,樓高四層的總部大樓在彌敦道屹立起來。五十年代香港社會漸趨穩定,戰時逃難到內地的港人紛紛返港,加上大量內地人士因四十年代末期中國內戰而湧港,以至人口大幅上升。為迎合社會需要,救世軍的服務繼續伸延至港、九、新界各地,令更多弱勢社群得到服務。

救世軍街的誕生

1959年,政府在灣仔摩利臣山撥地給救世軍興建學校及福利站。翌年,樓高五層的學校落成並正式命名為救世軍光裕小學,由教育司夫人高詩雅女士 (Mrs D. Crozier) 立碑為記。而當時有利銀行 (Mercantile Bank) 大班班信先生 (Mr D. Benson)則為福利站作奠基儀式。福利站的服務多元化,有職業訓練、婦女臨時之家、幼稚園、育嬰園及法律指導等。周日把地下幼稚園的傢具教材移到一角,搖身一變便成為聚會場所,灣仔隊就在那處進行主日崇拜及其他宗教活動。

由於本軍對貧苦大眾所做的貢獻,又適值國際救世軍成立100周年,1965年,政府把光裕學校所在、一條尚未有名的街道命名為「救世軍街」,以示表揚及感謝本軍對市民作出的服務。

隨後數十年,本軍繼續拓展不同服務範疇,欲了解我們主要事工的發展,請留意這個系列的文章。

發聲...